在古代,人们很难去对一个人的综合文化水平进行一个客观而清晰的认定,科举制度的应运而生,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产物,在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形式下,它是一种有较为有效的考核模式,也使绝大多数人接受,尽管在“乡试”“殿试”“进京赶考”中有不少人名落孙山,乃至部分人家破人亡,但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压力,人们不得不认可这种方式,并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而“悬梁刺股”。
而在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,人们越来越感到“应试教育”所带来的弊端。从古至今,无数学子,尤其是平时成绩优异,被老师和同学看好的学生,在考试中由于某种原因(怯场、带病考试、发挥失常等)而被拒之门外,从此,命运也由此而改变。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,考试只能做为一种临时的考核手段,它只能是考生在某种状态下的一种表现,而很难全面的反应一个考生的综合水平整体表现出来。
关于教育模式的改变,早就有人提出,目前有关部门也在积极的倡导实施。无奈,“应试教育”根深蒂固,素质教育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它,这个过渡将会是漫长而复杂的。
只有教育模式的改变,才能有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,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。